「經理人的產出(output)=他所管轄的部門產出+他影響力所及的部門產出。」(Andrew S. Grove)
經理人的績效與成員的績效是息息相關的,要獲得團隊的最大綜效,就必須讓團隊中每位成員都能發揮和貢獻所能,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每位成員的特質、意願與能力,甚至工作的價值觀皆不相同,經理人要激發出他們對企業的最佳產出(貢獻)就必須改變以往單向指示與命令的管理手法,改採取因人而異、以對方為中心的教練式領導-在與成員的互動過程中透過教導來提升成員的能力,有效的設定、確認以及達成個人的工作目標,讓成員能夠從工作中獲得最佳的成效並能持續的學習成長,當每位成員都有最佳的表現,團隊才能獲得持續的綜效。所以領導者不再只是指揮者、命令者,而是要成為教導者、促動者。
對於要如何提升成員的能力,大部份的人會想到教育訓練(Training),在企業中教育訓練的課程是不錯的選項,但它存在著下列兩個限制因素,所以無法「完整」有效提高成員的績效表現。第一、在一般的訓練的課程都會考慮到全體學員的一般性和均衡性,也就是說在訓練課程中講師必須關照的是大多數的學員,必須講求均衡性所以會提供原則性的架構和內容,較少有機會將針對單一學員的個別問題或能力需求而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處理和回應。
第二、在教育訓練課中,由於學員與講師的互信基礎薄弱、學員個人不想要在同儕前面自曝其短、不好意思提問、以及個性方面等等的可能因素,學員通常不會將自己在工作上無法完成主管所期望的績效的問題和困擾來與講師(或顧問)做討論,當然講師就無法現場做有效的指導。
因此經理人要提升成員的能力,除了提供適度的教育訓練課程外,也要親自參與和投入在工作教導中,發揮教練的角色提供一對一的教導(Coaching),才能彌補訓練成效上的落差。在棒球比賽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教練走到投手丘,有時是為了確認投手的狀況做些叮嚀、有時是與投捕手討論或下指導告知如何面對下一位打擊者、有時則是請投手交出球來馬上更換投手,這些的動作其實就是做教導。它代表了這位教練時時掌握住投手的表現狀況,有些來自本身的觀察有些來自彙整其他教導的回報資料,所以他才能在適當的時機做最合適的教練。想想看,這和經理人在組織中的角色是不是很相像呢!他與成員最親近、最了解他們、直接承擔成員工作的成果,所以經理人也是教練,必須負責教導的工作,要隨時掌握成員的狀態、工作表現是否稱職以及是否遭遇困境或問題,提供即時的教導以確保個人績效的表現,爭取團隊最佳綜效。
在字典中「Coach」一詞的除了可做教練的解釋外,另一種意義是「四輪馬車」-它主要的工作是將乘客帶往目的地。在企業中這就是經理人要承擔的職責,不是自己達成目標(到達目的地)而已,而是要帶領團隊成員一起達成目標。唯有切切實實做好教導的工作,充分發揮教導力獲得最佳的團隊產出,才能成為一位稱職的經理人。